現在,在農村公辦學校不但免收學費,而且很多家境貧寒的學生可以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同時,在各種專項資金的支持下,農村公辦學校的校舍也越來越漂亮。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如今農村學校的生源正日趨減少,甚至出現"空巢學校",此種現象且有加劇態勢。
學校好了學生少了
有人描述目前農村中小學校的現狀是:學校好了,教室大了,學生卻少了。
對于太原市農村學校到底有多少已經成為"空巢學校",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現象已經出現,大多集中在太原市婁煩、古交、陽曲等農村地區。
在日前太原市百校興學領導組召開的會議上,婁煩縣負責人明確提出,該縣目前有不少農村"空巢學校"已經沒有生源,縣里正打算將其校舍改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活動場所或村級衛生機構場所。
古交市政協提交的一份提案也表明,該市共有113所中小學校,其中市直學校27所,在校學生20074人;農村學校(含教學點)86所(個),在校學生21185人。數據顯示:市直學校學生人數過多,班容量大,學生相對擁擠;農村學校多,學生人數少。基礎設施較好的馬蘭鎮下石溝小學配有電腦、多媒體、遠程教育網,但一個年級僅有十幾名學生,使許多教學設備處于閑置狀態,浪費了教育資源。
生源減少四個原因
市教育局基教處負責人分析,出現"空巢學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多年來,農村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導致生源減少;
二是,中央連續10年1號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收入增加,更加重視孩子受教育的條件和環境,偏遠農村地區的學生流向了條件較好的鄉鎮學校或市區學校;
三是,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增多,許多孩子隨父母到市區居住上學;
四是,許多農村優秀教師流向市區學校,留在鄉村的教師無法滿足家長和學生對高質量教學水平的需求,導致部分學生家長送孩子到市區租房求學,或花高昂的學費到私立學校上學。
教學質量還需提高
市教育局基教處負責人表示,太原市農村"空巢"學校的出現其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到本世紀有日趨增多的態勢,這也是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變化。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素質和農村學校的辦學水平。
古交市政協的提案中亦建議,目前,我國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老百姓出行難的問題得到改善。農村遠程教育網開通,集中規模辦學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因此,建議教育部門在農村實行規模辦學,打破鄉鎮、村居區域界限,按農村孩子就學需求設置至少四軌制以上的寄宿制學校,取消農村小學聯校管理體制,直接由縣(市、區)教育部門管理,集中優質資源,辦農民滿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