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教育大數據出版平臺正式上線,這標志著中國有了專門針對教育大數據的管理運營平臺,從此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等將得到更好、更系統的服務。
整合現有資源,發揮后進優勢,借助“大數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方向。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大數據服務教學是目前教育界面臨的新難題。
一、 “人”的大數據深度挖掘。對于大數據我國尚處啟蒙階段,教育界迫切需要整合現有資源,發揮后進優勢,實現教育大數據研究和應用的跨越式發展。中國教育大數據出版平臺運營中心的總經理胡江南說:“實現教育大數據化首先得把‘人’的大數據匯集到統一的平臺”。中國教育大數據出版平臺設計了家校互聯等環節,讓學校的師生都可以互聯互通,無形中形成了“班級圈子”、“學校圈子”、“校長圈子”等,這樣“人”的大數據就慢慢形成了。
二、教育教學資源大數據的深度挖掘。教育資源包括教師資源,學生資源,家長資源,教育管理資源等。胡江南介紹說,為了深度挖掘這些資源,花費了三年時間,開發了針對教育教學資源大數據的電子作業系統,這個系統通過在線學習模式讓中小學生輕松自由地進行在線學習和在線作業,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重的問題。胡江南說:“借助大數據,我們將能更好地讀懂千差萬別的學生,有機會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運用大數據分析的原理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優質、個性化的教育資源,打造個性教學,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三、教材大數據的挖掘,這里的挖掘主要指校本教材和鄉土教材的挖掘。這兩種教材一直是培養學生鄉土感情,培養鄉土意識和培養熱愛鄉土的觀念的重要教材。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的應用,導致大量校本教材和鄉土教材適應不了時代的需要。中國教育大數據出版平臺對校本教材和鄉土教材進行深度開發,讓這些教材可以在電腦端、移動端自由閱讀成為現實,同時也讓全國各地學校通過互聯網選擇適合的校本教材與鄉土教材成為可能。
四、中國校志大數據的深度挖掘。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數據驅動學校,分析變革教育” 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將改變傳統教育的面貌。校志是記錄學校發展的重要載體,可一直以來,沒有很好的整理,迫切需要整合現有資源,發揮后進優勢,實現教育大數據研究和應用的跨越式發展。中國教育大數據出版平臺,依托武漢大學出版社的優勢,組織上百名編輯指導學校開展校志編撰工作。讓校志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方式保存。校志收錄消息公布后得到了許多學校的響應,目前正在編撰校志的學校已有一千多所。
胡江南說,數據時代的虛擬學習社區呈現出關聯性更強的社會網絡結構,這就使得中國教育大數據出版平臺的構建和運維等方面面臨許多未知的機遇和挑戰。以上只是教育大數據深度挖掘的冰山一角,為了更好的做好教育大數據工作,還需要更多學校加入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配合。中國教育大數據出版平臺將以打造適合當地教育的大數據,從而更好的為現代化教育服務。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大數據必將改變教育的傳統面貌,面對海量的學習資源,學習者如何選擇,或者如何向學習者推送合適的學習資源將成為未來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教育大數據出版平臺開創了教育大數據收集分析的先河,這必將會對今后的教學方式,教育模式產生巨大的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