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杏林、杏壇雖然都與杏子有關,但二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匯,該詞產生于漢末,和該詞直接有關的主人公是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
醫術高明的董奉視錢財如糞土,為人治病,從不取人錢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后,如果愿意,重癥患者在董奉的診所附近栽種五棵杏樹,輕者就栽種一棵杏樹。十年過去之后,董奉的診所附近就有了十萬余株杏樹,郁郁蔥蔥,蔚然成林,成為當地一景。杏果成熟后,董奉又將杏果賣出,換來糧食周濟廬山附近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達兩萬余人。在董奉去世后,廬山一帶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董奉。后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往往喜歡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一類的話語來贊美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大夫。
而“杏壇”則與“杏林”沒有任何關系。
“杏壇”之典故最早出自于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里,說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杏林里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后來人們就根據莊子的這則寓言,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也泛指聚眾講學的場所。后來,人們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筑壇、建亭、書碑、植杏。北宋時,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廟筑壇,環植杏樹,遂以“杏壇”名之。 |